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,確切發明地尚無定論,據考古和玻璃歷史研究成果判斷,玻璃的發源地應該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兩河流域(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)所在地中東或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。 埃及是一個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奧秘的國家。早在公元前16世紀,古埃及就出現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鑲嵌片。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,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都出現了玻璃器皿。公元前4世紀埃及又發明了玻璃鑄模工藝、車花、鐫刻和鍍金工藝。公元前1世紀敘利亞人創造了吹制工藝,可以將玻璃液隨心所欲地吹成各種形態的器皿。以后相繼出現了模具吹制法,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產的開始。 公元1世紀,羅馬成為玻璃制造業的中心。羅馬帝國的玻璃工藝有吹制、吹模、切割、雕刻、鐫刻、纏絲、鍍金等。5世紀以后羅馬玻璃工藝逐漸衰退,到8世紀,除了彩色玻璃鑲嵌之外,歐洲的玻璃工藝幾乎滅絕。然而,這段時期中東地區的玻璃工藝還在繼續發展。敘利亞工匠把銀鹽注入玻璃溶液,煉出了有金屬光澤的玻璃。大馬士革、君士坦丁堡和開羅是9至14世紀中東地區的玻璃生產中心。 到了11世紀,德國發明了手工吹筒法。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圓筒型,在玻璃仍熱時切開、攤平,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。這種技術后來被13世紀威尼斯工匠繼承。從那以后,玻璃開始被用在建筑物的窗戶上,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紀教堂里的彩色玻璃。不過,那個時候玻璃很貴,只有非常有錢的人才用得起。 12世紀,隨著貿易的發展,威尼斯成為世界玻璃制造業的中心。當時的政府為了壟斷玻璃制造技術,把玻璃藝人集中在與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諾島上。威尼斯玻璃生產的鼎盛時期是15世紀到16世紀,產品幾乎獨占歐洲市場。16世紀以后,開始有玻璃工匠逃離海島,分散到歐洲各地,玻璃制造技術也逐漸傳播開來。 歐洲玻璃工藝的另一個中心是波西米亞和德國。13至15世紀的哥特時代,當地生產一種墨綠色的玻璃器皿,被稱為“森林玻璃”。典型作品是一種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,下面有高高的圈底,上端有外展的邊緣。到16世紀,上端邊緣向上伸展,形成小碗。這種式樣延續至今,被稱為“萊茵玻璃酒杯”。 17世紀,歐洲的玻璃工業發展迅速,法國已經用鑄造法生產大面積的玻璃鏡和平板玻璃。英國人發明了兩項最重要的技術:一是鉛玻璃生產技術;二是熔化技術的革新,燃料由木材變為煤炭,并使用閉口坩堝。此外,瑞士人狄南還發明用攪拌法制造光學玻璃,為熔制高均勻度的玻璃開創了新途徑。 18世紀后期,產業革命對玻璃制造業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,這一時期發明了路布蘭制堿法。19世紀又發明了氨堿制造純堿,使過去依靠天然堿和燒木制灰法的狀態得到徹底的改變。當時在教堂的窗戶上已經陸續使用玻璃。 20世紀初出現了機械吹筒法,可以將玻璃液吹成直徑0.5m,長2m的圓筒,制成玻璃的面積比手工吹筒法增大許多。僅僅過了20年又相繼發明了“平拉法”、“壓延法”、“有槽垂直引上法”、 “無槽垂直引上法”,“旭法”,平板玻璃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產量獲得很大的提高。當時的平板玻璃除了用于住宅采光外,經過磨光后還用于汽車、制鏡。 1952年英國皮爾金頓公司開始研究浮法工藝,1959年向世界宣布研制成功,1962年建成第一條生產線。隨后一些玻璃公司也對浮法工藝進行了研究開發,最終形成目前并存的英國皮爾金頓浮法、美國匹茲堡浮法和中國浮法三大浮法工藝。 浮法是目前生產平板玻璃的主體工藝。